突发!2亿美元延期支付,又一百强房企要违约?
来源: | 作者:房导君 | 发布时间: 2021-10-11 | 254 次浏览 | 分享到:

10月11日,当代置业在港交所的公告显示,公司寻求将2021年到期、票息12.85% 的优先票据到期日延长三个月。


据公告显示,征求同意展期的目的是改善流动性和现金流管理,并避免任何潜在的偿付违约。这些本金总额2.5亿美元、约 16.2 亿人民币的票据将于10月25日到期。当代置业寻求将到期日延长至 2022年1月25日,先赎回本金额8750万美元以减少未偿票据本金额,以及其他事项。同意征求将于中欧时间10月20日下午5时到期。


一位香港投资人士认为,这一宣布等同于官宣违约。



上一个交易日,当代置业发行的5笔美元债全线下跌,其中3笔跌幅超过30%,2笔跌幅超过10%。彼时资本市场普遍认为,10月到期的美元债违约将不可避免。


当代置业美元债暴跌是新一轮地产美元债下行行情的缩影,过去一个月,有140只地产美元债的跌幅超过20%;受花样年违约事件影响,10月4日-10月9日一周,有44只地产美元债跌幅超过20%。


偿债高峰期 

多家地产债不排除被继续抛售


在宣布延期兑付美元债的同时,当代置业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及总裁作为实际控制人愿意为上市公司提供8亿元贷款,用来解决到期债务偿还等问题。


截至10月11日,当代置业共有5笔存量美元债,其中4笔利率超过11%,另外1笔利率也达到9.8%,共计余额为13.47亿美元。


10月9日,当代置业发行的5笔美元债均大幅下跌,其中2021年10月25日到期的跌幅达到35%;2022年2月26日和11月13日到期的跌幅分别为42.2%和34.4%;另外2笔2023年和2024年到期的跌幅也超过10%。



此前,当代置业一直通过借新还旧方式偿还美元债,资本市场判断,投资人抛售债券或许与其再融资受阻相关。对10月25日到期的2亿美元债券的兑付资金来源,当代置业一直没有出现实质性答案。


上述香港投资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美元债距离到期一个月,发行人需要备好兑付资金,“当代置业既没有新发美元债,也没有汇钱到境外”。随着兑付期临近,资本市场普遍认为当代置业美元债违约已经无法避免。


受调控政策及房企流动性风险频繁发生等影响,过去一周,有44只地产美元债跌幅超过20%,除了当代置业,还涉及佳兆业(15笔)、融信(8笔)、阳光城(4笔)、禹洲(4笔)、绿地、中骏、奥园和建业等多家房企。


截至10月9日,内地房企存量美元债中,有134只净价跌至七折内,其中64只净价更是跌至五折内。仅当天,阳光城、中骏、绿地等9家房企发行的13笔美元债跌幅均超过3%。


9月以来,恒大、新力、宝能等多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或延期付息的情况,加上花样年、当代置业等房企“实质违约”,使得资本市场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花样年美元债违约是一个催化剂”,上述机构投资人表示。


该机构投资人表示,最近债券跌幅明显超出正常范围,或许是有一部分投资抛盘所致,“这一轮部分投资人抛盘态度很坚决,应该是不玩了。”



上述香港投资人士认为,不排除个别债券被误伤,但并不完全是恐慌性抛售,以当代置业为例,投资人抛售基于其无法解决兑付资金来源,“最后事实证明这种判断是对的,其他房企道理也一样”。


在他看来,是否抛售一只债券可参考的标准包括:第一,债券到期半年内没有借新还旧动作,也缺乏其他还款来源的房企,新力和当代均属于此类;第二,未来半年或一年内迎来偿债高峰期,但发行人再融资和销售回款能力不足。


“如果行业基本面没有明显好转迹象,不排除进一步抛售的可能。”该香港投资人士表示,基本面包括实际回款进度和再融资审批情况。他判断,包括美元债在内的信用债市场波动可能会持续到明年中期。


当代置业半年报有174亿 

却还不上2.5亿元美元


和花样年一样,外界对当代置业的疑问同样在与,今年中报时,财报明明显示账上还有174亿元现金及等价物(包括受限现金),现金短债比达到了1.9,即使扣除受限现金,现金短债比仍然达到了1.46,为何短短三个月后连2.5亿美元的债都还不上了?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当代置业“三道红线”的表现为: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净负债率93%,非受限现金短债比1.46,仅踩中一道红线;流动负债有661.8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有93.47亿元。


而11日早间两则公告的信息内容显示,当代置业的现金流动性并不如半年报显示的那么充裕,甚至窘迫。市场层面已经担心当代置业会否成为下一个花样年。


“很显然,当代置业的中报数据是经过了修饰的,否则很难解释手握超百亿现金,却无法偿还10多亿债的事实,甚至还要靠股东借款来纾困。”一位业内人士向一号地产记者表示。


前有花样年,后有当代置业。财报的数据粉饰在到期债务的逼迫之下纷纷现了原形。


只不过,这伤害的将是资本市场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信任。


此外,有机构统计,10月11日-10月15日这一周,房企将面临77只美元债付息或者到期。除恒大(03333.HK)外,还包括万科、弘阳、海伦堡、阳光城、雅居乐、正荣、新城发展等多只中资房企美元债。


国内融资收紧的前提下,房企对美元债的依赖只升不降,只是今年以来的两次暴跌导致地产债高收益利差分化明显。比如,世茂(00813.HK)发行两笔总规模10.48亿美元,利率分别为3.975%、5.20%。小房企发债利率走高,如银城国际(01902.HK)9月发行的一笔1.1亿美元债,利率达到了12.5%;景瑞控股8月增发5000万美元债利率为12.5%。


美元债大跌,也从一个侧面印证,房企信用危机岌岌可危。高周转模式与各地楼市行情的急转直下,房企资金链变得脆弱。以上坤(06900.HK)为例,该公司自2020年11月上市以后,即在2021年1月、7月连发两笔“364”美元债,小规模房企的短期流动性堪忧。上坤今年1月发行第一笔1.85亿美元债券的利率为12.75%,7月再发一笔2.1亿美元绿色债利率为12.25%。这意味着,明年全年上坤面临4亿美元偿债压力,第一笔将于2022年1月到期的美元债,能否如期偿还?


高成本置换债务


经历7月地产债大跌之后,地产债新发规模开始大幅缩量。据第三方数据统计,今年8月地产债发行规模10.36亿美元,而同期到期规模为35.4亿美元;9月地产债发行规模约53.91亿美元,同期到期规模为50.18亿美元。整体看来,房企美元债发行与债务到期亦步亦趋。这当中,房企用高成本置换美元债的趋势明显。



以禹洲为例,该公司就是典型的高成本置换美元债的融资模式。今年8月27日,禹洲公告发行一笔2023年到期利率为9.95%的2亿美元绿债。就在一天之前,禹洲发布了2021年中报;而此前禹洲更是重刷了2020年中报。有机构投资者认为,禹洲重刷中报是为了增加后续发债的成功率以及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因为这次发债主要是为了替换2022年1月到期的一笔6%债券,但这一说法尚未经禹洲方面确认。


禹洲2020年中报财务数据重新调整后,调低了2020年中核心财务数据,获得2021年中各项指标的大幅增长。这一重刷2020年中报的“神操作”,会否改观机构对禹洲债务偿还能力的看法,不得而知。


横向对比,旭辉(00884.HK)在今年5月发行的一笔5亿美元绿债,利率4.45%,标普、穆迪与联合国际分别给予该笔美元债“BB-”“Ba3”“BBB-”的信用评级;禹洲发行的2亿美元2年期绿债,国际评级机构纷纷给出了“BB+”“BB-”的稳定评级或“B1”的负面评级。


综合来看,禹洲最近发行的绿债利率不算过高。这笔2年期债券是禹洲自今年1月份发行6.375%绿债之后,再度发行的第二笔绿债。虽然这是可赎回债券,但创下了禹洲发债利率新高。


禹洲此前在2017年1月发行2022年1月到期3.5亿美元债,利率为6%。此次禹洲发行利率为9.95%的债券置换此前利率为6%的债券,属于高成本置换债务。从禹洲2017年5年期6%美元债,到2019年1月发行一笔3年期8.625%美元债来看,4年间,禹洲发债融资成本逐渐走高。


在发债机构眼中,或许这是机构与中资地产债发行利率暗战的又一次凯旋。此前的8月10日,中梁发出一笔1.5亿美元2022年到期,利率11%;禹洲所发行的绿色债表面上看利率比中梁的美元债低,但优势并不明显,已经高于同期正荣发行的7.125%绿色点心债的成本。


发债融资成本趋高,一方面反映了房企在债券市场的信用危机在扩大,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房企资金敞口在扩大。近几年来,房企高周转模式在调控下显露疲态,规模增长乏力的同时伴随着信用债偿债规模越来越大。今、明两年,房企将面临集中偿债高峰期。贝壳研究院年初统计,2021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预计将达124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另外,有机构统计房企美元债到期债务大幅扩张,同比增长68.5%。


随着各地销售行情下滑、房企资金链紧缩,国际评级机构最近陆续调低房企评级,甚至撤销对房企评级。如绿地被惠誉撤销评级,新力、金轮天地(01232.HK)被联合国际撤销评级等,机构给出的理由均为商业原因。


经历长假美元债暴跌,且跌势不止,房企却不得不面对陆续到来的偿债压力。鑫苑置业即将于10月15日到期的一笔美元债、新力即将于10月18日到期的一笔美元债,这两笔美元债兑付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


来源:经济观察网、21世纪经济报道、一号地产|ID:dichanyihao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