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学城:二十几年多次扩容增产,广州科学城成科创经济高地
来源: | 作者:吴爱丹 | 发布时间: 2019-12-13 | 356 次浏览 | 分享到:
酝酿增加三倍扩容面积,广州科学城成产城融合的典范

广州科学城(下称“科学城”)是广州市黄埔区的一个现代化科学园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进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和国家重大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将建成世界级研发中心和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如今,广州科学城是广州目前最成熟、最大规模、引入最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创经济高地。

回顾科学城的发展历史,最早能追溯到1992年,其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广州自古就是商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千年商都”的能力不断得到激发,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跃居全国城市第三。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重新激起了新一轮改革的热情,“广州通讯产业基地”的规划也在这大背景下孕育而生。

第二年,广州市科委牵头落实“广州通讯产业基地”,规划了3.7平方公里的土地发展该基地。但在之后,基地的发展极为缓慢,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情况一直持续到四年后。

1998年,广州市规划局对该地进行重新规划,科学城由3.7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扩展到22.74平方公里的生态城区。同年12月28日,广州科学城在黄埔萝岗举行奠基典礼,科学城迎来新的开始。

至1999年,广州市再次修改科学城的规划,决定扩容至目前的37.47平方公里的规模,并设置管理服务科研中心组团、生物工程产业组团、微电子软件产业组团、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组团、其他高新产业组团、居住组团等六大功能区。 

2019年3月,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成果评审会成功召开,科学城酝酿扩容,规划从现有37.47平方公里最终扩展到144.65平方公里的规模。
科学城规划几经修改,开始由单一的产业区实现向产城融合的转变。

两大千亿级+两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广州科学城飞跃成为科创经济新高地

上世纪末建设的科学城,以产业为主导,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各种高新科技资源要素聚集,从而向内催生人口的增长,实现产城融合。

数据显示,在2017年,科学城已经累计落户超过13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和项目,占广州市四成(广州世界500强289家),黄埔区的八成(全区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70多家)。

2018年广州科学城园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8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532亿元。广州科学城已经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平板显示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生物与健康两个500亿级产业集群等。

黄埔区委书记周亚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科学城是黄埔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最成熟的区域,集聚了超过70%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和科技创新资源。

目前,广州科学城现有各类科技企业超3200家,超过400家科研机构驻扎于此,同时发展成为全区总部经济最为集聚的区域。目前引进落户总部项目10余个,包括宝能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总部、雪松总部、多益网络总部、创维华南总部、日立IT中国总部、协鑫能源南方总部、南方电网总部、广州农商行总部等。

此外,科学城还陆续建设了科技企业加速器等86家孵化器,吸引了3000多名海归人才在此创新创业。

根据报道,科学城在设立之初,人口仅有5500人,主要为当地村民,现状建设用地也仅有220公顷,开发强度不到10%,建成区主要为道路、农村住宅为主,还有少部分的工业厂房。经过20年发展,科学城片区常住人口已将近10万人,户籍人口约2万人。

二十多年的发展,科学城的两条主线逐渐实现融合:一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条是产业区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科学城的发展是一个产城融合的过程、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产业应用占主导地位,广州科学城产学研结合亟需深入

自今年5月广州市和中科院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南沙科学城以来,大量的目光聚焦到了南沙科学城,媒体、专家以及学者对它的大量解读都落在了“科研”上。

广州并不是没有建设科学城的先例,恰恰相反,广州在黄埔已经有一个相对成熟的科学城。有此“珠玉”在前,讨论的声音从未避过广州科学城与南沙科学城的比较。

根据规划,南沙科学城依托中科院,以科研为主导,重点聚焦系列高端、前沿科学领域,汇集相关资源,在科研要素聚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在规划范围内,落户庆盛片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已经在9月实现破土动工。无论是中科院,还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的加持,都无疑说明南沙科学城将以科研为主导方向。

与之相反,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科学城规划建设总结报告》,广州科学城存在产学研结合程度不够深入的问题。目前,广州科学城的现状产业空间是以生产为主、小型研发为辅,缺少对高等院校等学校资源的考虑,产学研结合程度还不够深入,导致产业链尚不完善,产业关联性不强。

早期,广州科学城注重依靠优惠税收政策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科学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招商、项目孵化,缺乏大规模的基础学研究机构来聚集相关联的产业资源,没有在科研上形成后续力十足的雄厚基础。

但广州科学城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通过新技术和新产业模式去牵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广州科学城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