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各地纷纷发布促经济、暖企业、稳楼市的政策。大家非常关注,是否会有进一步针对楼市的宽松政策利好释出?
2月19日深夜,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 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11月16日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定调,与第二季度报告相比,仅强调了因城施策、房地产长效机制,但没有提及“房住不炒”的表述。而最新发布的第四季度报告中,“房住不炒”又再次被加上。

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图

201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图
另外,报告还强调,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
本次报告主要提及内容如下:
01防范风险
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科学稳健把握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增强调控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精准把握好调控的度,加强预期引导,维护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正常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
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拓宽永续债投资主体,分散风险。
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防范社会信用收缩风险。
02 重抓疫情防控
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
要求主要全国性银行和10个重点省(市)地方法人银行充分用好专项再贷款,快速精准地将资金用于直接参与防疫的重点企业。
对直接参与防疫的重点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重点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支持金融机构向名单内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加强与有关医院、医疗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的服务对接,提供足额信贷资源。
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遇困难的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
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
强化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金融服务,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优惠的金融服务。
03 不将房地产作为 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发挥货币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建立健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长效机制。
运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宏观审慎评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的信贷支持。
督促银行降低贷款附加费用,确保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加强政策协调,促进金融要素流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推动金融支持与产业扶贫融合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研究出台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考核办法,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做好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农民工等群体金融服务。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04 完善LPR传导机制
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完善LPR传导机制,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促进银行积极有序运用LPR定价,转变传统定价思维,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疏通货币政策传导。
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维护公平定价秩序,严格落实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的要求,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快发展外汇市场,为基于实需原则的进出口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
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的财务理念,以锁定外汇成本、降低生产经营不确定性为目的,通过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
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05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
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统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互联互通,推进托管行与交易报告库建设,确保金融市场整体稳定和安全高效运行。
积极稳妥推动债券市场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引入更多中长期投资者。
06 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完善治理体系,遵循金融机构经营规律,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
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关系,完善经营授权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07 继续打好防范化解 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巩固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不断提高风险应对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继续做好重点领域高风险机构的“精准拆弹”工作。
进一步厘清各方职责边界,压实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和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责任,坚决防范道德风险。
着力推动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建设,用改革的办法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央行对2019年房地产行业的分析
本份报告中,对2019年中国房地产行业作了分析。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有所放缓,房价上涨区域明显减少,涨幅有所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稳中微升,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平稳回落。
2019年12月末,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分别同比上涨6.8%和3.7%,涨幅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7个和4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基本持平,销售额同比增长6.5%,增速较上年末下降5.7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新开工有所回落。201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9.9%,增速较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开发投资累计完成9.7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3.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房地产贷款增速平稳回落。2019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4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较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9%。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1个百分点;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7.3个百分点;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28万亿元,同比下降7.1%,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1个百分点。
保障房信贷增长放缓。受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置换保障房开发贷款影响,2019年末,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4.6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较上年末回落22.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2878亿元,较上年少增6960亿元,占同期房产开发贷款新增量的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