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出生于日本横滨,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之一,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大学时代师从原广司,内田祥哉,研究生时曾穿越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研究调查部落村庄,致力于学习建筑的原始美。之后,也曾出任过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研究员,1990年建立隈研吾都市事务所。直至今日,隈研吾成为日本建筑界领军人物,他设计的建筑遍布全球二十几个国家,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国际大奖,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著有《十宅论》、《负建筑》等作品。
此外,隈研吾所提出的“负建筑”理论也备受业界追捧,他甚至认为:“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但这种“消失”并不是外形消失,而是通过弱化建筑的造型,让建筑连接人和自然,使其最大限度地融合在环境当中。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显得轻盈明快。
以下是隈研吾创作的一系列经典作品。
根津美术馆
根津美术馆位于东京都市中心,被称为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之和谐的美术馆。曾获2010年每日艺术赏。
隈研吾的设计主旨是“从都心的喧闹到静寂的美的世界”。为此将原有基地内的茶室的庭院作为两者之间重要的过渡空间,并让因缓缓的坡屋顶而形成的阴影,成为柔和连接城市的商业空间和森林的媒介。
屋顶压得很低,檐口高度约2.7m,与建筑内外使用的竹子的材料相协调,同时大面积的玻璃墙面将室外庭院的风景引入室内。室内空间的透明性、对自然材料的追求、以及日本传统的再生,是隈研吾一直以来的追求,这个美术馆也被称为其集大成的代表作。
贝桑松艺术中心及音乐之城
贝桑松艺术中心和音乐之城位于法国东部杜河河岸,是19世纪30年代的仓库和17世纪Vauban城堡的联结。屋顶是其最靓丽的一道景观之一,起伏的形态上安装了许多玻璃瓦,为室内洒下充足的自然光,模拟出了树下阴影。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不断起伏的波光粼粼的水面。整个建筑外表材料为木材,微微露出里面一层的玻璃窗,恰似一座建筑依偎在河边的隐喻。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设计堪称是隈研吾最满意的作品之一。该建筑位于地势坡度较陡的茶田地,设计不改变山体的倾斜面,而是顺应坡度去建造。改变传统使用的水平线,屋顶采用菱形纹样的平行四边形,以平行四边形为基本单元,通过几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制造出流动的展示空间。
用于砌筑墙屏和屋顶的瓦片来自当地传统灰瓦,用不锈钢吊起瓦片覆盖在建筑的玻璃外墙外,控制进入室内的光量的同时也彰显出地域特色。此外,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屋顶,在外观上模拟青瓦连绵的旧时村庄景象,使建筑有机融入原有的山水。
竹屋
竹屋是隈研吾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位于北京长城脚下。这座建在狭窄的山岩之上的建筑姿态舒展,与环境浑然一体,大量运用竹子这一简单而朴质的材料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日本建筑的空间感有机结合,体现了东方文明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
在“竹屋”的设计中,隈研吾的设计理念首先是学习万里长城的“建筑方法”,即建筑与用地的关系,反映出长城所具有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内涵。在未经修造的斜面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将细长的平面形小心翼翼地放了上去,使得建筑以一种本质的状态存在于自然中。
除此之外,他还力图使建筑的精度符合建筑场地所固有的“风景的精度”,将建筑“粗矿化”,使建筑与长城以及周边粗矿式的风景达到和谐的统一。整个房子的形态及材料的选择都表现出基地所承载的内在信息,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之下,竹格栅有秩序的排列,似隐似现,宁静、淡泊,自然而不造做,象征性地表现了长城“墙”的特质,令建筑自然充满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