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朱荣斌后,阳光城将何去何从?
来源: | 作者:房导君 | 发布时间: 2022-01-06 | 255 次浏览 | 分享到:


导读:泰康系退场、十年对赌协议作废、高层权力重新洗牌,阳光城的局中局,你看懂了吗?


1月5日,阳光城发布公告称,朱荣斌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任执行董事长兼总裁,同时不再担任董事局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不在公司担任其他任何职务。


据悉,朱荣斌离任后,徐国宏已接任。公开资料显示,徐国宏,浙江大学硕士,2017年入职阳光城,拥有16年丰富的房地产管理经验。


去年10月,徐国宏由集团副总裁兼福建大区总裁,晋升为集团执行总裁兼任集团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当时就开始负责阳光城的日常管理工作。


有迹可循的离职前兆


同时,阳光城还公告,朱荣斌因个人资金需求,于1月5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其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391.8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9%,占朱荣斌减持前持有股份约25%。截至公告披露日,朱荣斌持有阳光城股票1175.44万股。


阳光城公告截图


早在2021年12月22日,朱荣斌就曾减持阳光城无限售条件流通股454.61万股,占阳光城总股本0.1099%,减持价格为每股3.3元,预计套现约1500万元。


朱荣斌是房地产行业知名度颇高的职业经理人,曾就职于中海、富力地产等房企。2013年,朱荣斌入职碧桂园,和总裁莫斌、CFO吴建斌三人组成碧桂园著名的“三斌”组合,在推动碧桂园规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而作为朱荣斌继任者的徐国宏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与朱荣斌同年加入阳光城,进入福州区域公司工作,拥有超过15年的房地产管理经验,曾任阳光城集团副总裁兼福州区域公司总裁,他任职的福建大区连续7年斩获了福州楼市销售冠军。


此次朱荣斌的离开和徐国宏的“上位”并非毫无征兆。


2021年10月份,阳光城组织架构变革,执行总裁徐国宏分担了朱荣斌的业务,而朱荣斌则转移到旧改、大宗标的合作、探索新赛道等方面,疑似被分权。朱荣斌招揽一众高管们悉数离开或被边缘化。最先被调整的是云贵区域、川渝区域。目前只剩下陕甘区域还没有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


“这个动作就是朱荣斌与林腾蛟分手前的铺排。”一位接近阳光城的内部人士透露。


曾言“阳光城是最后一站”


“公司越大就会越紧张,我现在的心态是感觉随时都是如临深渊。”“现在感觉是在钢丝绳上跳双人舞。”回顾阳光城的四年经历,朱荣斌过得或许并不轻松。


2017年,顶着碧桂园总裁的光环,朱荣斌加入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阳光城,与其几乎同时加盟还有曾在中海和碧桂园时期的老搭档吴建斌。一时间,“双斌”名声鹊起,外界对于阳光城的未来充满期待。


当时,林腾蛟给予朱荣斌的职位是执行董事长兼总裁,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这基本已是天花板。


“肯定最后一站,以后也没人请我了。”一次采访中,朱荣斌这样形容阳光城之于他的职业生涯。


加盟后,朱荣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团队,包括中海系职业经理人、前世茂集团副总裁阚乃桂,以及同为中海系,后加入龙湖任副总裁的徐爱国相继加入。同时,朱荣斌不断扩大组织架构,新增十余个区域公司,搭建以区域发展为核心的人才体系、制定“三全五圆”的整体战略。对于阳光城而言,一切都是新的景象。


招兵买马的同时,朱荣斌不断攻城略地。仅2017年,阳光城就共新增了120个项目,新增计容面积2021.63万平方米,权益货值1407.12亿元,土地开支达650亿,为历年之最。


2018年,阳光城销售首次突破千亿,2019年更一举迈过2000亿。据悉,为庆祝销售过千亿,林腾蛟甚至为公司每个员工发了一枚“千亿戒指”作为纪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光环之下,朱荣斌却心有余悸。


“当时来的时候,都没看清公司是什么牌,我就提出了千亿,因为我觉得千亿还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朱荣斌在一次内部交流上曾这样说道,从中海、碧桂园走来,朱荣斌没想到完成千亿对阳光城的困难度远超他预计。


事实上,虽然近年来阳光城规模一直不断提升,但大量收并购以及疯狂买地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不仅让阳光城的负债居高不下,同时利润表现也不尽人意。2017年,阳光城的净负债率高达252.27%,同期公司的净利率仅有个位数。


“其实我们还没有真正强大。”朱荣斌毫不讳言。


不过,行业大环境的变化没有留给朱荣斌太多空间。2018年,房地产行业迎来密集调控,金融环境趋紧让本就“底子薄”的阳光城不敢轻易再加杠杆,随后几年,阳光城都没能完成当年的土地购置计划,规模增速亦开始放缓,更多聚焦于回款、降负债和提升利润。


2021年,房地产行业迎来最寒冷的一年,而朱荣斌也没能陪阳光城走完这个漫长的冬天。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年,阳光城实现销售额1838.1亿元,没能完成年初的销售目标。


附朱荣斌发布的告别感言:


泰康系认赔“撤退”


也有消息称,朱荣斌的离职主要原因是险资入局房地产引发的连锁反应。


2019年“巨无霸”中民投自身深陷流动性危机,拿回曾认购阳光城股份的钱,彻底撤出,这件事对阳光城也造成不少负面影响,此后长达一年阳光城都在给自己找战投。


朱荣斌曾透露,中民投的问题对阳光城在资本市场上是个隐患,因而再找战投就不能走老路,要找一个“神队友”。


2020年,拥有资产总管理规模2.7万亿的“大金主”险资泰康系,被朱荣斌牵头引入阳光城,以33.8亿元受让上海嘉闻所持阳光城股份,成为阳光城二股东。朱荣斌曾称,泰康的入股,是阳光城2020年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泰康便是阳光城一直要找的那个"神队友"。泰康要求阳光城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保持稳定,朱荣斌本人也因为阳光城与泰康的对赌协议,至少未来5年不离开。


确切地说,朱荣斌与阳光集团创始人林腾蛟心生间隙,也是从引战泰康开始的。


泰康入局之后,朱荣斌与林腾蛟,一个是系出自中海的知名职业经理人,一个是驰骋商界多年的创始人,两者的碰撞,在行业的下行周期中滋生出矛盾。


这一年,林腾蛟选择了更多地介入公司运营管理。林腾蛟在2021年10月进行过两轮组织架构调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接近朱荣斌人士处了解到,朱荣斌与阳光城的关系其实在2021年9月已经结束。


据前不久阳光城交出的2021年三季报成绩单,该公司实现营收114亿元,同比下降18.24%,归母净利润为9.19亿,同比下降11.57%;扣非净利润亏损17.52亿元,同比下跌274.27%。


三季报多项业绩指标均现下跌,也让阳光城的股价开始“跌跌不休”。在三季报披露后的首个交易日(10月29日),阳光城开盘便出现一字跌停,3.22元的股价创出近七年新低。之后的10月28日-11月1日连续3个交易日,阳光城的收盘价格跌幅偏离值更是超过20%。


在业内看来,自阳光城三季报出现“业绩大变脸”,“泰康系”的两名董事对三季报投出“反对票”,称“公司经营恶化”;而后其中一名董事在12月20日宣布“出走”阳光城董事会后,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紧张与微妙起来。


同时,2021年10月,阳光城的流动性危机已经捂不住了。


11月,阳光城宣布对即将到期的三笔美元债获得展期,算是暂时躲过了爆雷,但是其大股东福建阳光集团于12月10日3亿美元债实质性违约。


2021年12月27日,泰康系减持其所持有9.41%阳光城股份,浮亏50%,向市场释放险资看空房地产的信号。


对于泰康减持阳光城的动作,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整个行业来看,2021年下半年来,险资正在加速撤离房地产。“主要是受房地产行业整体预期的变化,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险资投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关荣雪也向记者表示,从目前市场来看,险资似乎有加速撤离房地产的趋势。在她看来,险资入注房地产板块本身其实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撤离动作凸显也是出于谨慎。“其实这一现象也是险资自身基于市场动态作出的理性判断。2021年内房地产行业整体承压不小,险资的撤离也是出于止损,保证投资的安全性。”


肖云祥指出,当初泰康系进驻阳光城时,双方对未来的利润增长曾有过约定,但从目前房地产行业的整体环境,以及阳光城所面临的自身问题来看,要达到当初约定的较高利润预期,实现难度较大。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泰康接替中民投战略战略入股阳光城时,双方曾签订对赌协议:阳光城须在2020年-2024年实现不低于15%的归母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且累计归母净利润不低于340.59亿元,并在随后的2025年-2029年期间,分别实现5%-10%的业绩增长;如果业绩未能达标,则须对泰康进行相应现金补偿。


“从目前‘泰康系’的操作来看,明显已经对阳光城当前的颓势失去了耐心。不过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泰康系’的减持也是合理的策略调整。”肖云祥分析认为,对于阳光城而言,除了遭受资本市场跟风抛售之外,此前与泰康系开展的一些金融业务或将受到一定“牵连”。


阳光城何去何从?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阳光城接下来的“生存压力”并不小。


“一方面,受前期楼市调控不断加码的影响,企业销售表现欠佳。另一方面,市场预售资金监管力度加强,部分资金被锁于项目中无法调动,导致资金流动力下降;同时企业既要降负债、去杠杆,又面临融资端收窄压力,导致阳光城整体经营层面尽显疲态,这时又面临 ‘泰康系’减持,股债双杀。”关荣雪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对于阳光城来说,眼下“泰康系”的减持无疑是“雪上加霜”,或会导致其现金流进一步紧张,生存压力再度增加。


尽管关荣雪也补充表示,基于近期企业融资端吹来暖风,以及阳光城积极采取加速去化、寻求债务展期等举措来提升企业活力,对于阳光城接下来的发展不能完全持悲观态度,但她也指出,总的来看,阳光城债务压力犹存、舆论压力较大,加之现在与股东“反目”,但市场修复仍需较长时间,其能否顺利走出危机尚未可知。


“阳光城接下来能否顺利走出危机,目前看很难,现在不是额度的问题,是行业信用崩塌的问题。”某房企分管融资的副总裁也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尽管监管近期一再喊话流动性,且银行已经逐步排期,但从整体融资看,除了两三家极个别资质极好的之外,针对民营房地产企业的外部融资基本被切断。


“而且现在不是最难的,明年6月更大规模的美元债才会集中到期,如果一、二月份没有实质利好政策落下,不仅已经发生危机的企业很难有空间,新的问题还会继续落下。” 上述分管融资的房企副总裁补充说道。


不过,也有媒体认为,当前的局面能够让阳光城赢得宝贵的喘息时间,因为十年对赌协议的作废,能够让阳光城避免大额度的业绩补偿,集中更多优势资源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营,化解经营风险。


--THE END--

本文由房地产导刊综合自:阳光城公告、每日经济新闻、时代财经、

北京商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