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来,聚集高校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中心为一体化的大学城模式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其中,广州大学城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范。
广州大学城(下称“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小谷围岛,面积达17.9平方公里。小谷围岛孤悬珠江中心,不通陆路,解放以前,缺乏桥梁,人员往来只有水道通行。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对独立、空阔的建设用地,使其最终成为广州大学城的选址地。
大学城总体规划建设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19个月后一期工程正式完工。2004年9月1日,第一批10所广东高校新生陆续进驻大学,总体计划入驻20万大学生,规划城市人口约35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
大学城是人才主导型聚集区,每年源源不断涌入的高校学子、教职员工以及产业相关的专业研究项目成为番禺区、广州市、大湾区、乃至全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人才就是一切”,为了留住这些“生力军”,番禺区出台积极的人才政策。2016年,番禺区发布《番禺区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简称“1+4”产业人才政策),每年财政安排不少于1.2亿元直接用于人才资助补贴,加上产业、科技等叠加政策共同发力,每年用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资金逾5亿元。
人才政策红利效应强力释放,高层次人才总量进一步提升。截至2019年年初,大学城及其南岸地区已经聚集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在内的12所高校、近20万名青年人才、1400多位教授和院士。这里分布着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还有计算能力全球领先的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除此之外,番禺区特别面向港澳创业青年推出了港澳青年扶持政策,如全面放开港澳人才缴纳个税和社保的条件限制,重点扶持粤港澳合作建设的孵化器等等。凭借港澳独特的地利优势和强大的国际资源链接能力,大学城涌现出一批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等具备国际视野的青创平台。
大学城是番禺区的王牌,也是粤港澳人才聚集高地和科研创新增长极点。有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大学城落成使用15年来,输出了近60万名大学毕业生,向广州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高学历人才,实现人才向内聚集,向外辐射。
十五年建成完备立体交通网络
作为东部生态轴的重要节点,广州大学城已形成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
二十余条公交线路接通小谷围岛内外:35、番52、86、332、380A、381、382、夜48、夜50,大学城专线1至6等。
三线地铁交汇。地铁4号线在岛内设广州地铁大学城北、大学城南2站,可经换乘到达广州火车站、广州汽车客运站等重要交通枢纽;7号线直达广州南站,接驳京广高铁、广珠轻轨等线路;12号线可直达客村、二沙岛、烈士陵园、淘金等重要节点,预计2020年开通。
三条隧道穿行。仑头隧道接驳科韵路、新滘东路、环城高速等多条道路;今年5月开工的金光东隧道将打通新造镇与大学城之间的脉络,计划于2020年2月前竣工;远期规划位于大学城西端的洛溪隧道,建成可直达对岸洛溪岛。
高、快速路通达。南沙港快速可直达南沙、中山、珠海;今年年初,消息传出新化快速路二期北段孤悬状态有望解决。
水路便捷。水上BRT连接中大码头和大学城码头,通航轮渡至新造、黄埔;根据《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建造生物岛游艇基地。
科技与传统文化的魔幻结合,广州大学城成现代宜居会客厅
小谷围岛自古以来就是风水胜地,岛上遗留了众多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遗迹和场所,加上新世纪开始导入的十几所高等院校,岛内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同时,现代科技场馆的建设更是锦上添花,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汇融合,打造大学城的宜居时代。
·广东科学中心
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被授予世界“最大的科技馆/科学中心”称号。馆内设有12个常设主题展馆,500余件(套)展品及多个临时专题展区,建有4座科技影院(IMAX3D巨幕影院、4D影院、三维影院和虚拟航行动感影院),及融自然、科技和艺术为一体的室外科学探索乐园,拥有8万平方米生态湖、2000多种岭南特色植物和数十个室外展项。
·岭南印象园
位于小谷围岛南部临江地段,总占地面积16.5公顷,这里有典型的岭南传统风格建筑群落,是体验岭南乡土风情和岭南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
·四大文物
两座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王陵墓、明代石人石马墓、清末炮台、南汉王御花园、南汉王祭祀天坛以及东汉古墓。
·长洲岛
位于大学城东侧,有黄埔军校、辛亥革命纪念馆、东征烈士陵园、北伐纪念碑、孙中山纪念馆等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岛内以自行车、轮渡为主要交通工具,是一个“适合发呆的慢岛”。
目前,售房网站上显示大学城范围内在售楼盘仅有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