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香港本周出现一个焦点感染案例:同一门牌号上下相隔十层的住户先后感染新冠肺炎。为此特区政府连夜紧急撤离了该栋同单元的所有住户。这个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居家防疫工作同时也要即时跟进到位。以史为鉴,除了积极预防,积极应对,这次疫情也给关系千家万户安全居住的、以地产开发为首的相关行业,带来一个深度反思,积极优化的“窗口”。
01
新发现证实可能出现粪口传播
你家升级防疫措施了吗?
被网友调侃为“万毒之王”的新冠病毒具有强传染性,这使得提高警惕、升级防御措施成为普通民众切断传染源、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这是一场战争,而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战士,做好预防就是对病毒最强大的攻击。
但“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新冠病毒看起来无孔不入:唾沫、门把手......与之相对地,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都是预防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也是常见的防护手段。
但新冠病毒更“鸡贼”在于,连粪便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2月13日,钟南山团队在患者粪便中检查出新冠活病毒。
钟南山团队的新发现证明新冠肺炎极有可能出现粪口传播,这也是SARS的一个典型特征。粪口传播的威胁在于,病毒可能会通过相连的管道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导致社区整体感染,这就要求民众在居家生活期间要升级预防手段,尤其要重点关注卫生间防疫处理。
近日,香港青衣长康邨康美楼出现两名分别住于不同楼层07单位的关联个案。这不禁让人联想起2003年SARS期间的“淘大花园事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做?
02
SARS“淘大花园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防臭U型聚水管如何成为“播毒利器”?
在新冠病毒肆意蔓延期间,香港本周出现了一个焦点感染案例:同一门牌号上下楼层的住户先后感染新冠肺炎。尽管两人住处相差了10层楼,目前尚无法证实两人有过接触,但两户共用一条排粪管和化粪池。经过初步调查,发现连接其中一户家中粪管的排气管没有完全密封,这可能是导致病毒传播的原因。
为此,特区政府连夜紧急撤离了青衣长康邨康美楼07单元的所有住户。

康美楼民众撤离 (图源:网络)
香港政府之所以如此严阵以待,皆因2003年SARS期间,香港发生了一件震惊全港的惊奇传染案件,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淘大花园事件”。
淘大花园是香港SARS疫情重灾区,同一小区共有321人感染病毒,42人死亡。仿佛一桩奇案,当时人们惊恐地发现:SARS以未知的原因迅速在社区里蔓延。
根据事后调查,最后发现原因竟是厕所里的各类连接管道。
同一小区、同一栋楼、同一单元,开发商在楼层设计的时候,很有可能采用同一套室内设计和同一条排粪、排气管道。淘大花园当时普遍的排水设计采用的是U型聚水管,主要连接地漏、马桶以及洗手盆,原因在于能有效防臭。但重点来了,前提是U型聚水管内必须有足够量的水才能发挥隔气作用!

U型聚水管示意图 (图源:网络)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时大部分住户清洁卫生间地面时习惯使用拖把而非用水冲洗,导致连接排水口的U形聚水器可能因干涸未能发挥隔离作用。
当卫生间开启排气扇后,因为气压的原因,单元内感染病人遗留在管道内的有病毒气体就会因此从排水口倒流进入浴室。甚至有可能是这些气流把带病毒液体排放至相邻单位,或是因为外设的管道没有密封好而导致带病毒气体、小液体最终通过窗口进入相邻家庭。

图源:明报
可以说,“淘大花园事件”是一名SARS患者探亲时的“一泡屎”引起的悲剧。
尽管新冠病毒的粪口传播没有得到最终的证实,但钟南山团队在粪便中检出活新冠病毒,以及香港出现同一单元不同楼层的感染病例为粪口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就像当初谁也没有想到新冠肺炎会导致如此大的伤害,在完全排除粪口传播的可能性之前,要警惕出现“淘大花园事件”的重演。
03
地漏、马桶、管道不能掉以轻心!
升级版居家防疫三大细节要留心
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防疫工作同时也要即时跟进到位。以史为鉴,面对可能出现的新冠病毒粪口传播,房导君综合整理了多位专家的关于该类传播的防疫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保持U型聚水管(俗称“存水弯”)内水量充盈
再强调一次,U型聚水管内只有足够水量才能阻止空气倒流!在卫生间常见的洗手盆、马桶和地漏三大管道连接口中,要重点关注地漏。

地漏示意图 (图源:网络)
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建议,如浴室地面不是经常冲洗,那地漏的U型聚水管有很大概率处于干涸状态,每天要往地漏或其他排水口加水,发挥管道的水封作用(尤其是老旧小区或防反臭系统不好的房子),避免污水管道内的气体与厕所室内接通
第二,检查居室的排气、排泄管道是否密封完整。不要擅自改装管道!
连接社区内千家万户的排废管道,一旦有裂缝漏出的气体、液体含有病毒,室内的人体也将置于感染的危险当中。因此,要经常留心管道是否密封完整。另外,切记不要擅自改装管道!
第三,盖好马桶盖再冲便,用1:49的稀释家用漂白剂清洁马桶、厕坑。牙刷毛巾放置远离马桶
在香港青衣长康邨康美楼事件之后,香港城市大学工学院建筑学院及土木工程学院副主任赖志强曾表示,冲厕产生的水珠最高可溅起至离厕板一米的位置,令细菌或病毒有机会随气流扩散。
但马桶盖并不是严丝合缝,冲便水珠飞沫也有可能从马桶盖细缝中飞出。根据香港感染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李慧芯在大公文汇报上的建议,最好定期用1:49的稀释家用漂白剂清洁马桶、厕坑,以及洗手间各处。保持洗手间卫生是预防细菌和病毒扩散的重要一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细节是,牙刷和毛巾要远离马桶,减低污染风险。其中,毛巾尽量不要挂在洗手间内,要放到通风处,保持干爽!牙刷最好套上盖子,或者放入柜中,并且注意定期更换!漱口杯也要远离马桶,放在通风处,注意定期消毒。
第四,如厕后记得正确洗手
不要只是用清水冲洗,最好使用洗手液、香皂或者带杀菌的肥皂揉搓。

图源:网络
第五,及时处理卫生间、厨房下水道异味,并用清洁剂消毒
异味代表着下水道防臭系统出现问题,楼层间相连的管道证明这并不只是一户人家的潜在的威胁。
第六,室内保持每天通风
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也就是气溶胶传播。根据中国环境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钱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解释,病人喷嚏、咳嗽、讲话、呼吸等活动呼出带病毒的小飞沫,以及冲洗带病毒粪便时可能形成的带病毒生物气溶胶。“淘大花园事件”是典型的生物气溶胶传播。
这种传播可以通过口罩、护目镜等进行物理阻隔,离污染源越远越安全,病毒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能致病。随着病毒扩散距离增加,气溶胶的密度也会被稀释,其感染风险随着扩散距离增加而降低。
保持室内通风能稀释、甚至驱赶空气中可能出现的带病毒气溶胶。
04
疫情带来的全行业反思:
如何营造更安全的健康居住环境?
除了积极预防,积极应对,这次疫情也给关系千家万户安全居住的、以地产开发为首的相关行业,带来一个深度反思,积极优化的机遇:
首先,注重公共卫生宣传,正确的卫生观念才会深入人心。社区的卫生防护观念提高是堵截病毒的一大关键!如何引导大家科学地去做好居家卫生保障?参考香港,社区卫生知识在大众媒体上通过公益广告经常滚动播出,引导大家如何正确保养家中管道;
第二,地产及相关行业在对于通风和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方面,相关的行业标准能否在疫情后迎来一轮回顾、反思与升级?行业标准能否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让大家住得更安全、更安心?
第三,本次疫情居家隔离期间,物业的水平迎来了大考。我们看见不少优质的物业团队在此期间脱颖而出,为居民带来安心的保障与生活支持。同时,也有不少物业交出的答卷令人失望。由此可见,疫情过后,物业行业对于疫情的预防与应对也应该升级相关的行业标准。对于相关物资的储备以及后续各种情况的应对,平时应该多加演练,提高警惕。
第四,在寸金寸土的大城市的高密度住宅小区是不可避免的。在疫情过后,对于新建高密度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应该有相应的反思与提升;对于已经建成的高密度小区,更需要一些硬件(如通风系统、给排水、电梯、天井等)和软件(物管等)改善和优化,相关的标准也亟待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