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lqes.jpg)
导读: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9月5日,共有274家房企发布破产文书,平均每天就约有一家房企破产。 破产房企虽主要以小微房企为主,但也不乏部分知名房企。房地产行业正进行新一轮洗牌重塑。
近期,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在2021年中期业绩投资人会议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今年下半年的销售压力很大,预计下半年市场还是会比较惨烈的”。第二句是“除了我们以外都有可能暴雷”。
孙宏斌说这两句话的背景是: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网统计,截至8月23日,今年递交破产文书的房地产企业累计约有260家,平均每个月约有32家房企宣布破产,平均每天约1家房企破产。从发布时间来看,8月份至今宣布破产的房企有42家。
_za8s.jpg)
截至8月中旬,今年已有超过38只涉房债券违约,数量超过2020年全年(18只),牵涉债券发行规模达587.2亿元(去年全年为322亿元),违约主体以民企为主,且逐渐向TOP50房企蔓延。
破产房企以小微企业为主,广东数量居首
中房网整理上述破产房企名单时发现,破产房企的主要以小微房企为主,且更多的是位于二三线城市,经营及项目覆盖范围不大。
分省域来看,广东省以52家位列破产房企数量的首位,占全部破产房企的21.31%,其次是浙江省18家居第二,江苏省17家位列第三,湖南省15家居于第四,安徽、湖北和云南三省以各14家并列第五位,这7个省份的破产房企数量约占年内破产房企总量的60%。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目前发布破产文书的房企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这也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分布基本呈正相关,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月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状况报告”,截止6月末,按省级行政区划分,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领先的依次正是江苏、广东、河南、云南、山东、湖北、浙江、广西与安徽。
相关机构分析认为,长三角、珠三角等热点城市及城市群吸引了大量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区域竞争激烈,地方小微房企生存更加艰难;加之长三角及珠三角区域投资及借贷热度较高,借贷纠纷以及公司注销破产更加频繁。
洗牌仍在继续,中小房企处境愈加艰难
值得注意的是,一边是小微房企破产接连不断,而另一边,部分中大型房企的日子也不好过。
在“三道红线”、“房贷集中度管控”等严政下,房企资金压力明显增加,房企债务违约情况近两年频繁发生。
据统计,自去年7月份以来,泰禾集团、三盛宏业、福晟集团、华夏幸福、协信、泛海、蓝光发展等房企已经接连出现债务违约情况。另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1年上半年有23只债券被评估机构列为“低评级高危债”,主要涉及房企5家,涉及债券规模337.2亿元,其中已经发生实质性违约有11只债券,涉及金额104.3亿元。不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来看,房企债务违约均远超同期水平。
万科曾喊出的“活下去”,如今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众多房企的真实写照。
相关业内人士指出,“活下去”的另一面是房地产行业内部已经达到了相对饱和的状态。房地产行业洗牌早已拉开了序幕,而未来一段时间,“洗牌”将仍会是“进行时”。
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表示,一方面由于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头部房企将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挤压小房企的生存空间。随着中小房企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容错率也将变得更低,一些实力不济的小房企最终将会被兼并或走向破产的边缘。另一方面,此轮调控在宏观上持续坚守“房住不炒”的原则,杜绝房地产行业的大水漫灌。在房地产融资上,也持续收紧,小房企的资金压力较大。
事实上,从去年出台的“三道红线”、到年初提到的“房贷集中度管控”、再到今年2月末推出的22城“集中供地”等一系列政策动作来看,房地产调控已日趋严格。而近期,房企拿地面临“40%限购”的消息则更是严格控制了从重点房企到中小房企拿地扩张的道路,更是势必将进一步强化房企之间分化的格局。
在各种强监管压力下,市场集中度将越来越高,大房企还可以凭借资源、资金、运营实力等综合能力优势,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小房企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面对政策的联合监管,部分房企拿地量或将逐步萎缩,市场占有率不断削减,以至最后退出市场。
不乏知名房企破产
今年3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根据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裁定受理佛山颐盛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佛山颐盛”)破产清算一案。
佛山颐盛成立于2013年,实缴资本1亿元。旗下“三盛颐景园”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规划定位为高端商住体。2017—2018年,佛山颐盛连续两年获得南海区西樵镇“超3000万元纳税大户”殊荣。
通过层层股权穿透,佛山颐盛的最终实际控制人为上海三盛宏业投资集团(下称“三盛宏业”), 三盛宏业连续十年获得“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曾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地产企业”。2019年,三盛宏业向员工发行理财产品均未还本付息;高管私自兑付理财转走资金,引爆财务危机。今年8月,三盛宏业董事长陈建铭被法院通告,悬赏1000万元征集其转移财产线索。(详情:法院千万悬赏,这家房企董事长“栽了”!)
另外一家知名房企是位于安徽合肥的元一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元一”),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实缴资本为6亿元。自成立以来,安徽元一在合肥接连开发了元一名城、元一时代广场、元一高尔夫、元一希尔顿等多个项目,在当地很有名气。
今年7月,合肥铁路运输法院根据安徽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元一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清算组的申请,裁定受理安徽元一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目前,安徽元一已被多地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被执行总金额约为14亿元。
通过层层股权穿透,安徽元一的最终实际控制人为香港元一集团。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元一集团进入内地投资房地产,足迹遍布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规模近500万平方米,酒店38万平方米,投资涉及酒店、高尔夫、商业、住宅、旅游等多个领域。今年5月,元一集团执行董事兼总裁李小榕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并限制高消费。
上市房企违约不断
小微房企破产信息接连不断,上市房企的日子也不好过。
今年2月,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因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信用环境叠加多轮疫情影响,公司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导致出现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情况。截至9月4日,华夏幸福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本息合计878.99亿元。
7月,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自2020年年度末至今,公司公开市场再融资受阻,经营性现金流回速放缓,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加之部分金融机构提前宣布到期,导致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截至9月3日,蓝光发展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186.64亿元。
8月9日,阳光100中国(02608.HK)发布公告称,公司2亿美元可转换债券或构成违约。标普指出,由于阳光100难以获得新融资,此事可能导致该公司全面违约。为此,标普将阳光100中国长期主体信用评级从“SD”(选择性违约)调整为“D”(违约)。
广发固收团队以“首次违约时存量债券余额/期初未违约债券余额”作为边际违约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地产行业分季度的违约率情况。结果显示,2020年7月以来,不论是从违约主体企业数量,还是违约债券金额,都远超历史同期水平。
与此同时,信用风险的暴露呈现“大型化”、“主流化”趋势,违约逐渐从边缘小型房企蔓延至TOP50房企。此前,华夏幸福、蓝光发展都曾位列年度销售规模TOP30以内。
针对地产信用风险频发,广发固收首席分析师刘郁表示,2020年7月“三道红线”监管后民营房企融资端显著收紧,其中既有政策管控也有金融机构自发的风险偏好收缩,这导致部分2015—2017年大幅举债杠杆较高的民营房企短期承担了较大的资金链压力,如果遇到债务集中到期未能滚续,同时资产转让不及时,则较容易引发信用风险。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今年9月,房企即将迎来又一个偿债高峰,债券到期总规模高达838.5亿元。今年10—12月,债券月度到期均值为619亿元。从未来12个月的债券到期情况来看,下一个偿债高峰将出现在2022年3—4月,到期规模分别为1039.4亿元及940.6亿元。
“可以预见下半年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只会继续加压降温,房企只有加强自身造血能力,才能保持平稳发展。加速回款、分拆上市补充净资产等,都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措施。”中国指数研究院指出。
本文来源:中房网、时代周报、功夫财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