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中海、融创对行业未来这么看,房企必须重视!
来源: | 作者:房导君 | 发布时间: 2021-09-03 | 320 次浏览 | 分享到:

导读:竞争的加剧,毛利率的降低,未来房地产行业将如何发展?我们不妨来看看半年报发布会上各地产大佬对行业未来的判断。


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在“房住不炒”、“一城一策”的定调下,房企又面临着“三道红线”、融资监管收紧、两集中供地、投销比管控等政策高压。行业规模增速放缓趋势下,竞争愈发激烈,分化格局也愈发明显。

对于2021下半年,各大房企将实行何种发展策略,行业又将何去何从?透过房企中报和高管们的发声,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万科:坚持“稳字当头” 

8月30日,万科在线上举办2021年度上半年业绩发布会,董事、总裁、首席执行官祝九胜,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刘肖,执行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韩慧华,董事会秘书朱旭出席现场。


从半年报透露,利润率下滑是万科中期业绩成绩单反映出的最大行业问题。

数据显示,上半年万科实现营收1671.1亿元,同比增长14.2%,但同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5亿元,同比下降11.7%。

对于净利下滑,万科总裁、首席执行官祝九胜在业绩会上回应称,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第一销售规模的增长有限;第二开发业务毛利率下降较快,其中地价占比在不断升高,这会逐步体现到以后的结算收入和结算利润上;第三是转型业务带来的影响,转型效果要体现出来还需要时间。

对于行业的变局,祝九胜认为行业的长周期增长逻辑还是存在的,但行业游戏规则在发生变化,万科在独立思考的同时,也一直在学习和借鉴优秀同行——风险和收益权衡,稳字当头是就是当前应对的优秀策略。


万科从2018年就提出“活下去”。“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无论何时,都必须确保经营安全,对各利益方负责任。万科从来没有把规模和速度当成唯一重要指标看来,而是在规模与能力平衡中,始终强调“先能力、后规模”。

对于未来,祝九胜说万科把自己当成农民,不去预测天气,老老实实种地。当然,很多时候可能避免不了看天收的问题,只能尽可能让自己收成在同样条件下更好,让各方更满意。

在土地的获取方面,万科92%的项目全部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项目并购已经占到万科开发投资额的近40%。

现场有人问:万科目前18%的毛利率是否已经很接近底部?何时会到底部?整个行业的利润下滑状态何时见底?

祝九胜的回答可能也和行业的共识差不多,那就是拼产品和服务,未来谁的产品服务做得好,更能获得客户青睐,回报水平就会高。


对于下半年的经营,万科也给出了具体的方向:


融创:降拿地规模 降负债指标

在房企陆续举行的中期业绩会上,多数房企也同时交出了“三道红线”达标情况的“成绩单”。其中,融创释放出了“安全”信号。

数据显示,期内,融创中国三道红线两条已达到监管要求,且不断持续改善趋势;在手现金达1232亿元,较去年底提升2.4%;利息支出约130.56亿元,较去年同期151.79亿元减少逾20亿元。

意味着,融创的发展重心,也正在发生变化,不再是规模增长。

“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评级的目标是坚定不移的,在这个目标下必须降负债率,降负债规模,降拿地的规模,甚至降整体的规模。我们希望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到投资级的评级,融资成本降到5%以内。”

一位参与业绩会的投资者告诉观点地产新媒体,基于自身战略选择及对市场的判断,融创下半年会降低拿地规模,降低负债指标。


此外,对于市场关注的焦点,仍是融创上半年的土地投资。


期内,融创新增权益土地储备约1708万平,新增权益货值约2135亿元,62%为公开市场拿地,24%为收并购拿地,14%为产业合作等方式获取。截至6月末,连续12个月累计权益拿地销售比约为28.5%,其中2021年上半年权益拿地销售比约37.9%。


截至上半年,融创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总土地储备面积约为2.78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1.64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货值预计约为2.0万亿元。下半年,融创对土地投资定下了审慎的目标:权益拿地销售比将控制在20%以内,全年权益拿地销售比将控制在30%以内。


目标背后,源于融创对下半年的市场判断。在孙宏斌看来,央行对银行“两道红线”和对房企融资“三道红线”之下,整个市场规模的下降是个必然过程。“如果要维持市场目前的量,资金肯定是有缺口的。”一方面因为资金平衡,另一方面部分房企会主动或被动退出市场。



他认为,下半年融资市场、信贷市场、销售市场压力较大:“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因为压力较大的降价造成,另一方面是政策坚决遏制大家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加上经济压力对购买力的影响。”


并且,在孙宏斌看来,有了负债总额的限制,目前并购市场已经消失:“凡是出现问题的公司都有大量的存量债,你并购了它以后就并购了它的存量债,这样负债规模就有可能超过指标。政策虽然没有对房企的负债总规模下降有明确要求,但是对负债的上限提出了要求。”


不过,在这一阶段控制投资,更多基于融创自身战略选择的考量。“负债优化、降低融资成本排在投资之前,是我们在这个阶段战略的选择。”


世茂:收缩拿地 谨慎投资


在过去,无论是销售规模增速,还是土地市场的大手笔并购,亦或是投资各城各地的地标式建筑,总能见到世茂的身影。

然而,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上半年,市场发现世茂“消失了”,在土地市场、并购市场、发债市场,世茂显得十分谨慎与克制。

今年,世茂的战略发生了180度转变,由过去较为进取的攻势转入阵地防守,在“调拿地”“保现金”“严考核”等指导下,实现转轨周期跨越,完成“大飞机战略”的成长。



在世茂今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董事会副主席许世坛表示,茂今年会采取一个比较谨慎的防守型策略,多销售、多回款,严控公司投资,不拿贵地,引进更多合作。


今年上半年,世茂合共拿地19宗,增加土地储备301万平方米,土地成本6659元/平方米,土地总价201亿元,权益地价118.15亿元,新增货值571亿元。


如果与销售规模级别相近的房企比较,华润置地以总地价915.2亿元(权益地价742.9亿元)增持了33宗地,新增土地总计容建筑面积达838万平方米;龙湖新增收购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1292万平方米,权益面积723万平方米。


谨慎的世茂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画风,上半年301万平方米的新增土地储备,仅仅是同级别对手的一半不到,与上半年去化的86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更是相去甚远。


世茂在公告中解释称,受“两集中”供地政策影响,全国住宅用地供需规模下降,热点城市土地竞争激烈,地价居高不下。世茂不拿地的原因并非不参与,而是地价太贵,难以匹配公司的投资模型,“基本上22城集中供地土拍都特别贵,甚至60%可能要亏本的,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去拍一块地要亏本或者是不赚钱。”许世坛谈到。



据透露,过去两年通过较大规模的投资和收并购,世茂在土地储备中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在上半年少拿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公司3-4年的销售。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时,世茂可以主动选择避让,等待一个更好的窗口期。


对于下半年的投资计划,许世坛认为公司会主动积极参与,但是理性地参与,做一些理性投资。“如果下半年有好的机会,公司的现金表现不错,可以谨慎投资。但是肯定不可能去拍贵地,有机会拿到便宜的项目,我们也会加大力度。”


金科:主旋律不再是规模增速


8月31日,金科股份举行2021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出席会议的是今年刚完成换届的新管理层成员,包括董事长周达、总裁杨程钧、财务负责人李华、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张强等。


与年初不同,管理层不再强调包括“销售规模不低于4500亿元”在内的新设定未来五年战略规划,转而提出“一稳二降三提升”的经营策略,并表示:“这是金科主动适应行业发展新特征,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选择。”


董事长周达解释称,“一稳”指的是稳健发展,规模增速将不再作为金科发展的主旋律。在规模增速问题上,金科始终强调量入为出、稳中求进。

对于“二降”,周达表示,这是指降低负债和降低库存。降负债的底线就是要确保“三道红线”和各项观察性指标持续保持绿档发展,方式进一步向经营驱动进行转变;降库存就是要持续将现房存货规模控制在合理的区间以内,切实提高公司存货周转率至行业标杆水平以上。

“‘三提升’是指提升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资产运营能力。”周达还强调,要把效益优先作为经营发展的第一原则,持续的推进金科在产品力、服务力和投资力三大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持续地培育和提升商业、产业园区的资产运营能力,提高公司经营性营收占比,逐步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提升公司的永续经营能力。


针对下半年投资策略,金科表示,要在遵守监管投销比不超过40%的规则要求基础上,坚守“投资红线”。具体而指,控制好投效比,坚决不拿低流出、亏损项目,并且会关注下阶段的投资窗口期,果断出手“好的项目”。


“我们有信心、有准备、有能力拿到规模大、盈利性更强的项目。”管理层称,通过地产+、城市更新、一二级联动、收并购等多元方式去获取相对低成本、大规模项目,在降低现金需求同时确保能够获取优质土地和实现公司土储充裕。


实际上,地产+业务亦是金科“新五年”的重点布局方向,目前已累计开发包括重庆两江科技城、长沙科技新城在内的22个城28个科技园区项目。在商旅康养方面,公司累计开发运营项目46个,其中购物中心6座,下半年预计新开业购物中心3座。


2021年上半年,随着行业政策调控与严控金融风险政策的不断深入,控杠杆、降负债亦成为房企的紧要任务。截至6月末,金科股份扣除合同负债后资产负债率为69.55%,净负债率为77.08%,现金短债比为1.38倍,持续处于“三道红线”中“绿档”水平。


多数龙头房企对行业有坚定信心


今年以来,行业密集出台了很多调控政策,虽然看似严苛,但整体都是围绕着“房住不炒”、长效机制建立的大方针。在多数房企看来,属意料之内,并对行业抱有坚定的信心。



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在业绩会上指出,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快,中国经济发展确定性强,房地产市场会永远存在。政策调控都是为了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相信政府决心和能力,加上企业和市场的配合,房地产市场会更加健康。


招商局置地管理层称:“今年上半年,整体市场还是非常好的,但7月份以来,市场明显感觉到压力在增大。而对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有信心能良性发展。”


同样,中海地产在业绩会上也都表达了对行业的信心。


中海集团董事长颜建国分析表示,中海对房地产行业始终抱有乐观的态度,一是房地产行业始终是个很重要的行业,不论在哪个国家,在经济的宏观比例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城镇化率和人口原因,中国2020年达到64%,发达国家一般70%左右,城镇化的发展至少还有10年左右时间,生育政策放开也会为房地产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房地产政策始终是维稳,是有利于长期发展;第四,从市场实践看,房地产行业增速还是不错的。


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也是现在较为活跃的地产老板之一,很多观点值得关注。

对于地产行业利润率的降低,他认为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因为行业已经过了暴利时代,未来不可能还有暴利,房地产行业经历了过去的土地红利的时代,经历了过去的高杠杆盈利的时代,未来正在逐步迈进管理红利、品牌红利的时代,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加上国家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长效机制的引导,行业一定会走向平稳健康的发展,以及行业本身会进入一个全方位、高强度的竞争,所以带来行业利润率的回落。

林中认为,未来行业的毛利率在20%上下波动,低的探到15%,高的到25%,未来就维持在15%到25%的毛利率区间,净利润维持在8%到10%的区间。他预测可能到明年年底,这一轮行业的毛利率跟净利率基本上可以见底,2017、2018年一些低利润的项目对很多大型企业来说都已经消化完成。


本文综合自房企中期年报、观点地产网、地产观察、新京报、中房网等。

---THE END---

楼盘速递


【龙湖·金地天峯在售建面约89-129㎡三至四房】龙湖金地两大头部房企强强联手打造的标杆项目——龙湖·金地天峯。销售中心即将在9月11日正式开放,项目位于番禺客运站3号线延长线地铁口(建设中)。雄踞广州轴芯TOD交通枢纽之上,坐享天街MALL,演绎都会大城繁华,产品涵盖89-129㎡三至四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