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来源: | 作者:章乔晖 刘泳娜 | 发布时间: 2019-10-28 | 614 次浏览 | 分享到:


贝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大师档案:
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大师陨落,贝聿铭先生的生命定格102岁,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经典的建筑作品,先生的精神将持续影响着千千万万建筑学子。
贝聿铭生于1917年,作为苏州望门之后,他自幼就对上海高大的建筑产生好奇,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并获得多项建筑奖项。
他的设计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其作品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不仅体现在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的广泛使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中西建筑文明的广采博取上。
他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与其参透中西方文化血脉并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关联很大。贝聿铭先生的设计风格为中西文化交流,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技术与文化的交融,功能与人性的密贴⋯⋯他的设计既追求本土化途径,在继承上下功夫,又追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奉行“以光线来做设计”的原则,给人以时尚、光鲜、新颖的感觉。
贝聿铭先生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种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以下为贝聿铭先生的部分经典作品。



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卢浮宫和玻璃金字塔,两个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巴黎引以为傲的古老和现代完美结合的标志。
为什么选择金字塔造型呢?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是:金字塔建筑表面面积大,大量玻璃设计也能让光线直入地下室。他表示玻璃金字塔看上去像是一个闪亮的钻石一般。
1988年,贝聿铭先生用从中国江苏运来的793块玻璃建成的透明金字塔揭开了神秘面纱,玻璃金字塔就像剔透的精灵一般,矗立在卢浮宫前的广场上。法国人收回了当初的非议指责,称之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一座惊艳世界的新型建筑展现在世人面前,同年,贝聿铭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融合了贝聿铭先生一生的乡土情怀,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

香港地标中银大厦,它形如竹子,节节高升,象征着希望和中华文明的复兴。70层的中银大厦高度达到了1209英尺,时至今日,中银大厦仍是香港最高的建筑。
中银大厦由四个三角形立柱构成的塔楼坐落在52米高的立方体上,为城市高耸的天际线提供了极具个性的竖轴,带刻面的表面覆盖着反射玻璃,映衬出周围环境的风云变幻。建筑的四个立柱构成了现代感十足的复合结构系统,不仅可以抵挡高流速的风,也避免了在室内使用竖向支撑。



中国北京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筑,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间,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只选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
这座只有三到四层的分散布局的庭院式建筑,是“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韵味的现代建筑”,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表达的引领之作。